基于场景理论的“潇湘夜雨”文化景观遗产活态保护途径
李 博 王 越 陈 玥
摘要:“潇湘夜雨”是一类典型的关联性山水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这类活态的文化遗产首先需要解决如何把遗产价值保护和当地社会经济生态发展协同推进。文章将社会学领域的“场景理论”转译为文化景观的场景保护方法,建立文化景观的场景保护结构体系,并应用到“潇湘夜雨”文化景观的场景保护研究中。结合文化景观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现实保护场景、历史保护场景和虚拟保护场景三个场景保护模式,并针对具体主题分别提出了场景构建策略。这种文化景观的场景保护途径不仅能满足活态遗产的保护要求,也能提升遗产地社区的活力和韧性。
关键词:场景理论;潇湘夜雨;文化景观;文化遗产;活态保护
“潇湘八景”最初为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所记载,名世于北宋画家宋迪创作的一组八幅平远山水画作品,其主题分别为“潇湘夜雨、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山市晴岚、江天暮雪、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渔村夕照”。富含湖湘文化精神和自然景观特征的传统山水文化,不仅孕育了国内各地的“八景”文化,更深刻影响了日本等国家的诗画与园林艺术,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八景”文化现象[1]。“潇湘八景”系列作品所描绘的景观所在地是人与山水发生联系和承载历史人文活动的山水文化景观,即“看山如看画,游山如读史”[2],正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湖南省建设项目,其活态保护对彰显国家文化公园价值有重要意义。
“潇湘夜雨”是“潇湘八景”中的第一景,具有长期演进性、动态性、人与自然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等特征。一方面,作为主要文化载体的平远山水画和书法诗词作品都以写意的方式描绘景观,山水文化景观历史原型和遗产价值辨别不易。另一方面,经过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原址所在地景观形态和文化特征已发生较大的变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时代精神、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会给“潇湘夜雨”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改变其景观形态,气候变化、生态变化、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山水景观格局。以往的文化景观保护途径难以适应这些特征,需要探索新的活态保护思路。这种活态保护要求既能够识别和保护其核心的历史文化要素和价值,又能够通过多元化的遗产体验活动带动遗产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会学的新芝加哥学派提出“场景理论”,强调文化价值与实地景观价值融合产生的场景既能塑造地方品质,又有利于发挥“文化之于社会经济的反作用力”而激活社会生活[3, 4]。本文拟从中汲取灵感思路,提出山水文化景观的场景理论,探索活态保护的新路径。
1 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保护要求
1.1 遗产概况与价值分析
“潇湘夜雨”文化景观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城东的潇水与湘江合流之处的萍岛与周边区域[5]。宋画和古籍中描绘“潇湘夜雨”主要景观的蘋洲(也称蘋岛)即现存的小萍岛、大萍岛,位于永州古城西北约八里,小岛四十余亩,大岛八百余亩[6]。著名的萍洲书院位于小萍岛之上,经历了三次重建,修建了潇水亭、湘水亭及亲水平台。而今,小萍岛已经开发为景区,大萍岛仍保持原生自然状态。东岸建有“潇湘夜雨”观景点石碑,周围植被丰茂、山水相依,古代文人墨客创作时的诗情画意风景犹存半分。虽然“潇湘夜雨”文化景观范围的古树、古道保存较为完善,山水格局保存相对完整,但周边存在的许多现代建筑物和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极大地削弱了平远山水画意境中“望山见水”的视觉风貌。萍洲书院经历三次重建后,建筑数量、高度和面积都增大很多,洲头还修建了广场,使得小萍岛已经不复古籍所载原貌。
文化景观遗产代表着“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杰作”,“反映了与大自然特定的精神关系”。“潇湘夜雨”山水文化景观属于其中第三类的关联性文化景观,“体现了强烈的与自然因素、宗教、艺术或文化的关联,而不仅是实体的文化物证”[7]。因此,“潇湘夜雨”文化景观的“突出普遍遗产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大量的诗书古画古籍等物质遗产见证了人与自然关联的艺术文化魅力和平远山水文化的历史价值,是“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能够闻名天下和传承至今的主要原因。其中“潇湘夜雨”平远山水古画40多幅,如南宋王洪的组图之《潇湘夜雨图》、元代张远的组图之《潇湘夜雨图》等绘画作品。诗词曲等作品更多,著名的有北宋米芾的《潇湘八景图·潇湘夜雨》、元鲜于必仁的《普天乐•潇湘夜雨》、元马致远的[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明文徵明的《潇湘八景其一潇湘夜雨》诗等[8]。此外,还有《永州府志》等古籍,以文字形式直接记叙了“潇湘夜雨”的景观文化要素。
另一方面,“潇湘夜雨”的主要景观格局保存完好,与历史事件、艺术、诗词创作有直接、有形的联系,古画古籍所描绘的山水洲等景观及其承载的文物是诗情画意在物质空间中的体现。目前文化景观所在地有不少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廻龙塔,省级文保单位老埠头古建筑群(潇湘古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潇湘庙、“萍洲春涨”遗址,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萍洲书院。同时,区域内还存在零陵渔鼓等与文化景观直接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1:南宋“潇湘夜雨图”和现状风景照片的对比
图2:“潇湘夜雨”文化景观遗产分布
1.2 活态保护要求
如何在保护“潇湘夜雨”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同时,又能够兼顾当地社会经济生产与景区公园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文化遗产景观资源保护与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对接联动,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此,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国际景观设计师协会(IFLA)等权威机构在近年先后提出了一系列保护要求。其中与“潇湘夜雨”山水文化景观有密切关联的有3类。
(1)需要把“文化意义”(Cultural Significance)和“构件”(Fabric)关联为场所(Place)来保护。山水文化景观蕴含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即“具有美学、历史、科学或社会价值的某种特殊的形态或印记”[9]。这种文化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在宋代湖南地区兴起的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文化。而曾作为描绘对象的空间实物构件,只有关联了文化意义才能形成场所。场所的保护应该以保留其文化意义为目标。
(2)作为“文化栖息地”的景观,需要以社群为主导,通过分享与体验社区认同来推动可持续性保护。文化景观不仅是历史保护区,而是能够面向未来经济新模式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和造福人类等方面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地方[10]。这就需要保护文化遗产和社区权利置于文化遗产旅游政策和项目的核心,通过发展旅游等产业促进本地社群和外地游客之间的交流,通过社群的自发、自觉的保护行为持久地保持文化遗产的活力[11]。
(3)活态的文化景观必须有可持续的韧性特征,能够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各方之间的适度平衡。“潇湘夜雨”山水文化景观中,大小萍岛的文化场所和潇水、湘水等自然景观与当地乡村社区、传统山水诗画的文化体系和潇湘庙等民间信仰一同构成了“活的遗产”和文化认同,这是保证活态遗产可持续传承的基本条件[12]。但是,这种活态景观正面临人口增长、市政设施建设和气候环境变化相互关联带来的遗产价值损失风险,需要在长期的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使用与遗产保护、当地社区居民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并且鼓励当地居民和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遗产监管,主动传播遗产价值,承担相关责任[13]。
2 文化景观遗产的场景保护方法
2.1 场景理论的文化景观转译
活态文化景观的国际保护趋势要求将遗产价值保护融入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中,这与文化遗产价值背后的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息息相关。场景理论聚焦在场景中的城市居民参与、消费、娱乐等文化艺术活动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强调场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不同人群的消费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14]。这一理论正好为解决如何在活态文化景观遗产中平衡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场景理论是针对城市社会学问题提出的,需要针对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特征和要求进行转译。
表1:场景理论五大要素的文化景观转译
场景理论构成要素 |
场景理论的概念 |
转译方法 |
景观场景构成要素 |
景观场景保护的概念 |
邻里社区 |
城市社区 |
根据场景的研究尺度进行转译 |
文化景观 |
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遗产类型 |
舒适物 |
形成场景的物质结构 |
根据支撑性的物质结构属性进行转换 |
景观公共设施 |
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的物质设施 |
多样性人群 |
在场景中消费活动的各种人群 |
按场景的主要使用者来转译 |
本地社群与游客 |
体验和传承文化景观价值的两类人群 |
城市文化消费行为 |
多样性人群的文化艺术参与、消费、娱乐 |
依据人群在场景中的行为活动来转译 |
文化体验活动 |
社群和游客通过文化旅游等活动体验和传播文化遗产价值 |
文化场景价值 |
真实性、合法性和戏剧性三大维度 |
依据行为活动价值的重要性来转译 |
文化景观价值 |
遗产价值保护、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
2.2 场景保护体系与作用机制
从场景理论价值取向的三个主维度的价值联系切入,将文化景观保护场景融合六种文化体验活动类型“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结合转译的结果,可以构建文化景观的场景保护体系。
图3:文化景观的场景保护体系
该场景保护体系以可持续地保护“文化意义”和景观价值为目标,以本地社群和外地游客的文化体验活动为驱动,以场景模式为分析对象,实现文化遗产价值保护与本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保障整个文化景观系统的活态与韧性特征(图4)。
图4:文化景观场景保护的作用机制
2.3 文化景观活态保护的场景模式
文化景观活态保护的场景模式是在现状山水格局基础上融合了景观公共设施和文化意义与景观价值的某种未来场所情景,因其中的文化体验活动特征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场景模式。各类场景都能够生成较强的社会经济活力,为文化景观遗产体验提供足够动力,能够实现活态保护的目标。结合“潇湘夜雨”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和现状特征,可以形成现实保护场景、历史保护场景、虚拟保护场景等三种场景模式,按照场景保护结构体系进行规划。
表2:“潇湘夜雨”文化景观保护的场景模式
场景类型 |
现实保护场景 |
历史保护场景 |
虚拟保护场景 |
构成特点 |
对应宋代诗词画场景可以明显识别对应的现实景观 |
宋代诗词画场景中经考证曾经存在的物质景观,但在现实景观中已经消失 |
宋代诗词画场景中艺术创作出来的景观,不曾在历史或现实的物质空间中出现 |
体验人群 |
当地居民、游客、学者 |
游客、当地居民、学者 |
游客、学者 |
景观公共设施 |
物质空间中的公共服务设施 |
物质空间或虚拟空间的公共服务设施 |
虚拟空间的公共服务设施 |
体验活动 |
现实山水景观空间中文化生态体验活动 |
以宋代历史场景为特色的现实与数字结合的多元体验活动 |
在虚拟现实的“元宇宙”空间中的多元体验活动 |
保护重点 |
保护湘江与潇水在大、小萍岛处交汇合流的山水景观格局,恢复画意中“望山见水”的视觉景观风貌 |
依照古画、古籍记载,修复或重建消失的景观要素;或利用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对历史景观风貌进行数字恢复 |
将古代书画家创作出来的“诗情画意”景观要素,通过数字虚拟技术再现艺术想象的三维图景 |
3 场景构建与活态保护策略
3.1现实保护场景的构建
现实保护场景的规划范围以大、小萍岛及其周边的潇水和湘江为核心,南至廻龙塔,北到潇湘古镇古渡口,重点保护其现存的山水景观格局和文物古迹。在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基础上再以“文化+生态”为依托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全面推进“潇湘夜雨”文化景观资源保护和特色文化旅游服务的一体化建设,打造“潇湘夜雨”文化生态的系列产业。
首先,需要对萍岛和潇水、湘水两岸的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修复,避免大规模开发建设生态风险较大的大萍岛。基于主要观景点分析山水视觉通廊,对沿岸影响视觉体验的老破危建筑予以拆除或改造,对于体量大、位置突出和风格不协调的现代建构物,开展绿植遮挡、色彩弱化和风格改造,恢复“潇湘夜雨”古画意境的山水生态景观。
其次,在整体修复山水景观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三大场景主题。其一是山水景观生态场景,以体现和体验“潇湘夜雨”山水文化遗产价值为主,社群和游客一起开展“夜雨江渡”水上观光游览、萍岛花灯节等体验活动;其二是沿江绿道休闲场景,以滨水的蓝绿基础设施为主要舒适物,本地社群和游客都能在其中感悟“潇湘夜雨”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其三是社区公园场景,结合周边社区居民的休闲需求,融入“潇湘夜雨”文化景观。
3.2历史保护场景的构建
在构建历史保护场景之前,首先要对“潇湘夜雨”的相关文献、古诗词、古绘画、地方志、散曲和戏剧等史料进行详细的搜集和整理,确定古“潇湘夜雨”的具体景观要素和特征,并与现实原型场景进行对比,找出现已消失的历史原型景观要素,再分析研究不同景观要素消失的原因和复现的方法。有部分可移动的小体量景观要素便于复建,可依据古籍和画意来再现;还有部分难以复建的景观要素,例如古村和没有现代建筑的两岸林地景观等,只能运用增强现实技术(AR)进行数字化再现。
历史保护场景有三个主题。第一是历史复原场景,通过直接复建如茅屋、孤舟、渔灯、芦丛、竹林等古画中的景观要素,再现宋代的画意实景并开展风情秀主题游园等系列活动;第二是AR沉浸体验场景,在适宜观景的位置设置增强现实体验平台与休憩设施,数字影像融合现场实景,还原古“潇湘夜雨”的景观风貌,还能借助手机等移动端设备展现“潇湘八景”现存遗址与历史上特定景象叠加的对比画面。例如:现在在实地看到的潇水、湘水两岸有许多现代建筑,手机上呈现的风景中能自动“擦除”不和谐元素;第三是传统节日与非遗传承体验场景,既可以通过弹窗文字、语音播报和科普动画等数字化的方式为游客介绍“潇湘夜雨”的景点典故和相关诗词等知识,又能够在实体空间中开展非遗与民俗的研学活动和体验项目。
3.3虚拟保护场景的构建
考虑到中国山水画家有“卧游”创作的传统,其写意为主的风景画不必完全忠实于现实景观[15],必然有一些靠想象创作的景观要素是在历史与现实场景中都不曾存在的。但这部分景观要素对于“潇湘夜雨”平远山水画有重要的艺术文化价值,是文化景观遗产价值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将二维的山水画演变成三维的数字空间场景。
根据关联性文化景观遗产价值保护和活化利用的不同要求,可以构建三个场景主题。其一是古画艺术的“元宇宙”展示场景,用数字技术来忠实展现传统山水画的艺术美学,也是“元宇宙”技术在文化景观遗产价值保护中的应用探索,通过三维空间动态还原其诗画中描述的景象,能让游客切身感受诗人画家笔下“潇湘夜雨”的原真意境;其二是智慧旅游场景,将数字技术、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于“潇湘夜雨”线上旅游目的地场景创建之中,游客通过头戴式VR设备在虚拟空间中以3D视角交互沉浸式旅游体验,多时空多视角地饱览“潇湘夜雨”风景名胜的风采;其三是数字文创场景,利用数字技术基于文化景观艺术美学进行二次创作开发“潇湘夜雨”数字文创系列产品,培育形成数字展陈、数字藏品、小视频和直播等新型文旅业态,进一步拓展“潇湘夜雨”文化景观场景的体验边界。
4 结语
“潇湘夜雨”作为“潇湘八景”的第一景,是我国传统平远山水画的重要原型之一,属于典型的关联性文化景观遗产类型。对于这类活态的山水文化景观遗产,不仅要保护其突出普遍的遗产价值,更要与所在地社区的社会经济生态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遗产保护的目标。发源于社会学的“场景理论”对于实现文化景观的活态保护目标有较大的借鉴价值。本文将“场景理论”转译为文化景观的场景保护方法,建立文化景观的场景保护结构体系,并应用到“潇湘夜雨”文化景观的场景保护研究中。结合文化景观场地的实际情况,研究了现实保护场景、历史保护场景和虚拟保护场景三种场景模式,并针对具体主题分别提出构建策略。该活态保护方法既不同于以往的文物保护方法,又区别于风景名胜区或景点的旅游开发方法,能兼顾文化遗产价值保护和活态景观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场景保护模式有利于树立“潇湘夜雨”的品牌文化,助推当地社区的文旅经济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反向促进“潇湘夜雨”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
图表来源:南宋王洪画作来自网络http://www.zgshscjxh.com/nd.jsp?id=1279 ;其它图表由作者自绘,照片由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 冉毅. 中国“潇湘八景”研究综述 [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 38(01):17-19.
[2] 陈水云. 中国山水文化 [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10.
[3] 吴军, 特里·N.克拉克. 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新动态 [J]. 社会科学战线, 2014, (01):205-212.
[4] 丹尼尔·亚伦·西尔, 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5] 邹容, 周志刚. 发现另一个湖南·溯水行 [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6] 钟虹滨. 探寻古潇湘八景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世界遗产中心(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译).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19年版).[S]. 2019.7.10:
[8] 陈岭. 山水画“形象—情感—意义”评价体系研究——以潇湘八景中的《潇湘夜雨图》为例 [J]. 艺术评论, 2020, (07): 133-143.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