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

COA视线

  • 宣蔚:聚力新质专业教育,培育建筑行业人才

    宣蔚;凌鑫;

    <正>当建筑行业迈入新质化发展阶段,“传统根基”与“数字翅膀”如何协同共振,“学科壁垒”如何打破重构,“创新实践”如何落地生根,成为培育新时代建筑人才的关键命题。《中外建筑》特别对话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宣蔚,为我们解析复合型建筑人才的培养实践。1传统素养为根,数字技术为翼COA:当前参数化设计、AI辅助工具和元宇宙平台等数字化手段正在重塑建筑行业,您认为在课程体系中应如何平衡传统建筑学素养(如空间感知、手绘能力)与新兴数字技术培养?

    2025年09期 No.293 1-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7K]

专题:适老化福祉环境

  • 代际互助模式下多代共享设施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陈瑜;汪菲菲;周燕珉;

    面对老龄化与少子化带来的养老压力骤增、代际关系疏离等问题,“代际互助”是整合社会资源、推动代际融合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学习,基于代际互助主体的差异,将国际案例中代际互助共享设施梳理为老幼复合、老少互助、青老协作、全龄共享等四类,分别归纳总结其运营模式和空间设计经验,并结合我国相关研究与实践,分析反思当前困境,从政策协同与制度创新、空间适配与代际融合、成本优化与参与赋能等方面,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代际互助设施发展建议。

    2025年09期 No.293 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 环境老年学——老年人健康福祉视角的多学科融合发展

    温芳;李思瑶;王政;白传栋;

    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环境老年学作为聚焦老年人健康福祉的交叉学科,通过整合环境行为学、心理学、护理学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探究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老年人健康及独立生活能力间的动态关联。本研究基于18篇代表性文献的系统分析,探讨了环境老年学与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揭示了该学科理论的演进路径、发展框架和关联体系等特征,并展望了未来研究实践的主要趋势。本研究为环境老年学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政策制定者、规划建设者及健康服务者的实践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在我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中,环境老年学将对促进老年人福祉营建发挥更重要的指导作用。

    2025年09期 No.293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 基于适老化需求调研的老旧社区户外空间设计——以大连市尖山社区为例

    严水金;马辉;

    文章重点研究老旧社区户外空间环境适老化需求偏好指标,通过对大连市尖山社区实地调研,设计并发放李克特量表问卷,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分析需求偏好的属性类别。结果表明:户外空间适老化主要表现出老年人对安全性、可达性、功能性、舒适性、人文性等的需求偏好。与其对应的公共干道、亲近自然、宅间院落、运动健身、游乐休息、绿地游园等依次是影响老年人行为和心理需求的关键因素。从老年人的行为习惯、视觉感知、休憩健身、精神文化等方面出发,同时以智能化引入为创新点,以期提升老旧社区适老化空间环境的功能品质。

    2025年09期 No.293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 基于社区生活圈的养老设施供给水平综合评价——以南昌市为例

    邹源飞;余晔珺 ;肖玉婷;李小云;

    为准确反映老年人对养老设施的实际需求和使用情况,本文从可达性、覆盖水平和社会公平绩效三个维度,综合评价南昌市中心城区社区生活圈层面的养老设施供给水平。研究发现,南昌市中心城区各单元供给水平差异较大,在空间上呈现圈层式递减趋势,养老设施配置与老年人口分布出现“空间失配”的现象。为此,本文提出了依据供给水平分类优化养老设施布局的建议,以期完善养老设施体系建设。

    2025年09期 No.293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4K]

城乡设计

  • 基于AHP—熵值法下的丽水市未来社区建设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

    叶宇;方家耀;项杰;邵晓芬;王顺康;李胜;

    为探讨浙江省丽水市未来社区的发展现状与优化策略,文章基于未来社区九大建设场景,选取丽水市内5个未来社区,通过文献调查与专家评选,构建未来社区评价体系,综合运用AHP—熵值法对其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丽水市未来社区在新能源充电设施、健身活动设施、智能停车管理和智慧物流服务等方面建设情况较好,但在邻里关系维系、社区治理、教育设施和创业环境等方面还有较大改进空间。文章结合居民问卷与访谈,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为未来社区的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9期 No.293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 城市更新——长沙规划实践探索与思考

    熊斌;易桂波;王嘉冀;

    城市更新是增存并举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长沙作为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其更新规划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些经验和思考。文章从长沙市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实践、国内城市更新的时新观点和更新的关键话题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探索了从增量到存量时代转型时期,城市更新规划编管体系的构建路径,通过统筹更新和有机更新两种模式的片区更新规划实践总结经验。同时,在整理借鉴国内知名专家和先进地区城市更新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需要关注的关键话题。

    2025年09期 No.293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 艺术乡建视角下乡村活力评估研究——以河南省焦作市6个乡村为例

    周敏;朱娜娜 ;黄晶;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艺术乡建是一种有效的实践途径。活力评估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帮助持续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为艺术乡建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支持和引导。以焦作市6个乡村为例,通过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构建活力评估指标体系,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五个维度来衡量乡村活力水平。同时,利用IPA方法进行实证检验,从准则层和指标层分析乡村活力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

    2025年09期 No.293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模式分类及策略探讨

    梁进金;胡心仪 ;贺佳鹏;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具有重大机遇,探讨其发展模式分类及相应策略,对精准引导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郊融合类村庄依托自身区位优势,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区域,但缺乏系统性的发展模式指引,难以支撑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要求。文章总结已有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模式研究,分析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要求,通过定性分析将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模式划分为近域联动型、线性带动型、要素推动型。

    2025年09期 No.293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 文化旅游城市水生态提升策略——以开封“一渠六河”为例

    茅艳;林蒙蒙;王璐;毕小芳;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生态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拥有丰富文化和生态资源的文化旅游城市而言,水生态的管理和保护显得尤为紧要。水系不仅是开封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封的重要文化遗产,从唐代至今,开封古城的水系延续千年。本研究以古城开封为例,分析开封市水体连通综合治理工程——“一渠六河”,探讨文化旅游城市水生态提升策略。“一渠六河”水生态通过系统规划、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社会参与和共建共享以及水生态技术提高等策略,不仅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还增强了开封古城的文化魅力和旅游吸引力,为其他文化旅游城市的水生态提升提供借鉴。

    2025年09期 No.293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 陆空统筹视角下低空起降设施规划建设策略——以广州市为例

    余磊;陈向;赵颖;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城市比拼的新赛道,作为陆空协调重要连接点的低空起降设施也将进入到密集建设期,如何更好地规划建设起降设施成为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陆空统筹的视角切入,在详细剖析广州市低空起降设施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以陆定空将空域功能场景化,以场景定需求将空间实体化,尝试构建1(陆空统筹)+2(场景—空间)+3(选址—规划—管制)的发展策略,并以广州市首批高品观光航线为例开展具体实践探索,以期为陆空空间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9期 No.293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 基于城乡共享养老社区的乡村空间适老化研究

    谢楠楠;孙佩文;陈珂;郑安阳;王婧婧;张翰辉;

    通过对从国家到地方关于乡村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的政策支持以及浙江乡村养老资源优势的分析,提出了城乡共享养老社区模式。从完善乡村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引入多元市场主体、提高既有公共建筑老年人满意度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公共建筑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提出了保证安全性、提高便利性、追求舒适性的层级化乡村住宅空间适老化改造原则。以浙江省开化县田畈村为例,根据现实中的技术问题给出在地性设计方案,进一步丰富乡村养老社区环境研究,为其他乡村地区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025年09期 No.293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 基于产业与空间形态演变的运河城镇保护利用——以长安镇为例

    刘彦敏 ;张腾;罗杰威;

    产业与城镇发展密切相关,运河城镇通常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清晰的产业发展脉络。在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深刻影响了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也为运河遗产保护带来显著挑战。本文以海宁市长安镇为例,从产业变迁视角切入,探讨产业演进与城镇空间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导致历史城镇保护面临诸多混乱。基于此,文章提出适用于长安镇的适应性发展策略,以期为同类运河城镇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No.293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 大地疥疤的修复与重生——废弃采石场的治理策略

    蔡安宁;张伟;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废弃采石场所独特的地貌特征及其带来的主要危害,并总结了国内外废弃采石场治理与再利用的成功模式。在综合分析南京汤山矿坑公园治理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废弃采石场的综合治理策略:实施多元融资的统筹协调以解决资金难题,引入并应用先进的治理技术以提升修复效率,深度挖掘并凝练场所文化精神以强化场所认同感,同时在美学设计中巧妙融入适度的“留白”艺术以激发空间活力。

    2025年09期 No.293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3K]

建筑设计

  • 沿街建筑风貌改造工程的设计方法与技术路径

    韩文兵;夏庆;周曦;耿望斌;

    随着沿街风貌改造工程建设的兴起,沿街建筑风貌改造因其独特的设计特点与难点,需要梳理其设计方法与技术路径。首先采用分层级研究改造工程的设计方法,将其区分为整体风貌改造、建筑单体改造和建构筑物细部改造三个大类,再细分为中小类型,涵盖了改造设计的各个方面。然后总结了改造工程的影响因素,设计中需要综合协调前期条件、改造目标和工程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造技术路径制定的逻辑,区分出可以协同的设计类型,将其归纳为重塑、提升、翻新和维修四种类型,根据各类型的特点选取相应的设计方法,最终形成沿街建筑风貌改造设计的方案。

    2025年09期 No.293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 边界空间视野下的杭州西湖孤山南岸空间研究

    张桐 ;吴璟;

    随着亚运会在杭州成功举办,西湖景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综合治理和优化建设也日益得到关注和加强。与其他堤岛比较,孤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尺度与文化底蕴,成为西湖景区中的重要节点。文章基于边界空间理论,以孤山南岸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自然和文化景观两个视角下存在的边界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探讨其因边界问题被埋没的价值与面临的困境。文章指出孤山南岸空间存在的问题源自多重边界的生硬僵化,只有考虑将边界转化为边界空间,才有可能优化孤山南岸空间格局、加强孤山整体意象,从而改善西湖景区的游览体验,以期为面对同类问题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2025年09期 No.293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 各国熊猫馆设计特征演变研究

    李欣然;程晓喜;

    本文围绕世界各国熊猫馆的设计理念展开研究,探讨了各国新建或改扩建熊猫馆在不同阶段的设计策略。研究发现,新建熊猫馆的设计集中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表达、中国自然环境的模拟以及中国文化元素的阐释。各国熊猫馆通过建筑形态与科技手段的应用,成功再现了大熊猫的生态环境,不仅提升了游客的观赏体验,还彰显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友善呈现。

    2025年09期 No.293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2K]
  • 间隔的秩序——徐甜甜松阳实践建筑空间分析

    徐惠民;徐剑;

    通过对徐甜甜在松阳实践中的部分作品进行空间分析,发现其在空间的操作中运用了“间隔的秩序”的手法。通过三种秩序类型——“亭子”与自然的间隔、“亭子”与结构条带的间隔和“亭子”与间隔条带的间隔,研究分析了徐甜甜松阳实践的设计思路与手法,旨在了解其作品以及为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5年09期 No.293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4K]
  • 高校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研究——以福建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为例

    李鎨翰;王梓晨;

    从高校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利用的视角对营造技艺传承展开研究,以福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为例,从传统建筑技艺的应用场景受限、产学研嵌入传统建筑技艺不足、传统建筑技艺教育体系不完善三个方面,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困境。进而探究高校赋能非遗活化的实践进路,提出推动非遗多元创新利用、加强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健全非遗人才培养机制三个层面的对策,以此为高校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互动实践提供思路与启发。

    2025年09期 No.293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高效集约 重构再生——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教学综合楼改扩建工程设计实践回顾与思考

    周杰;黄劲;全佳;

    在城市更新的大趋势下,老城医院的更新发展常常面临多重复杂的挑战。建设用地局促,周转空间匮乏,交通条件制约及政策边界限制等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医院改扩建在决策与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本文结合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教学综合楼改扩建的实例设计,探讨在老城区土地稀缺的条件下,大型医院如何充分挖掘存量土地空间,拓展医疗空间,整合医院功能,优化流线组织,从而构建出集中高效又人性化的综合医院建筑。

    2025年09期 No.293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6K]
  • 建筑学视角下的跨河人行桥空间设计研究

    焦媛媛;

    随着城市进入存量发展阶段,跨河人行桥开始参与塑造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学介入城市建设的新载体。通过回溯建筑学空间理论,分析桥空间构成,本文聚焦桥空间设计的两大核心问题:基于单一空间设计问题,提出应以呈现桥之场所感为目标,做到既要横向尺度近人化,又要实体界面宜人化;基于复合空间组织问题,指出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通长并置或节点接入的组织策略及其对应形式,重构桥空间之公共性,以期为日后的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年09期 No.293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建筑教育

  • 地域适宜性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课程实践中的应用

    王亚鑫;莫敷建;杨禛;潘振皓;伏虎;

    继承并发扬地域建筑气候适宜性的设计方法,是本土绿色建筑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基于艺术类院校绿色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面向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及城市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发展需求,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形式模仿倾向和落地性不足等问题,探索了湿热气候下地域性绿色建筑设计的教学路径。首先,将地域性低碳技术与设计方法相融合,构建了多维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与“课赛互促”机制。其次,依托产学协同育人平台,强化了地域适宜性设计能力。最后,通过全过程教学评价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课程教学质量,为地方艺术高校绿色建筑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施框架。

    2025年09期 No.293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 基于“三全育人”的地方高校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曾磬;宁启蒙;汤慧;陈一溥;彭芳;

    新时代,地方高校建筑类专业育人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下,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能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地方高校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应积极应对城市“绿色更新”、建筑“持续提质”,构建实践教学全员育人运行机制,实施分类分段实践教学全过程育人模式,拓展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全方位育人路径,全面构建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地方高校建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No.293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建筑史论

  • 我国海防建筑遗存保护研究进展综述

    王双全;杨蕾;

    海防建筑遗存既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又是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本文搜集整理了海防建筑遗存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借助可视化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关键信息的检索、提取、分析和研判。结果表明,我国海防建筑遗存大体可以划分为依附研究、专题研究和扩展研究三个阶段,主要围绕本体机理的认知解读和海防建筑遗存的保护更新两大主题展开讨论,体现了从物理空间到复合多元要素的目标拓展,从单科定性到交叉定量的方法进化等研究特征。最后,面对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挑战,从研究角度、保护理论和实践方法等方面提出工作展望,以期为今后海防建筑遗存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No.293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 明代松山新边军事聚落防御性特征分析

    邓冰倩;庞开拓;

    松山新边的军事聚落是明末西北边境重要的长城防御工程之一,是研究明长城军事聚落防御性的重要实例。文章以明代军事制度与设置背景为基础,对松边沿线14个军事聚落进行分级分类,通过对不同层级军事聚落防御设施的总结梳理,以及对不同类型军事聚落的应援能力和集聚特征进行分析计算,总结出松边沿线军事聚落整体呈分段式“一心多点”的特征,防御型城堡彼此之间应援能力更强,应援型城堡则具有更强的防御和支援能力。最后总结出松边聚落的防御性特征和影响因素。松边军事聚落体现出的防御策略,对明长城西北地区整体性保护措施提供了历史依据。

    2025年09期 No.293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 妈祖宫庙名称的组成形式、历史演变和特征探析

    郑志颖;陈良金;张宁宁;

    妈祖宫庙名称源远流长,是地理位置、功能类别、时代背景、礼仪制度以及社会沿革等多种历史信息的集合体。其蕴含着中外建筑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地区的历史记忆,凝结着信众的智慧。根据汉语构词法对妈祖宫庙名称的组成形式进行分析,大致可以拆分为地理位置、妈祖称谓和宗教建筑类型三个部分。研究发现,妈祖宫庙通过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和按需建造,逐渐演变成为具有宗教功能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宫庙名称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和功能性的特征。

    2025年09期 No.293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 共建福祉环境,共享美好生活

    周燕珉;

    <正>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截至2024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适老化环境建设已从政策倡导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构建适老化福祉环境,不仅关乎“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民生承诺,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支点。

    2025年09期 No.293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