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

COA视线

  • 吴俞昕:探索建筑的可持续美学

    吴俞昕;凌鑫;

    <正>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建筑创作不再局限于形式与功能,更关乎环境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在吴俞昕的设计理念中,每一项技术、每一种材料都被赋予了绿色的生命,使建筑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对话。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验到生态的平衡和生活的美好。《中外建筑》对话南京金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任建筑师吴俞昕,探讨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实现科学与美学的结合,以及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如何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

    2025年06期 No.290 1-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2K]

专题:旧工业建筑

  • 旧工业建筑绿色改造设计策略——以长沙市肉联厂为例

    肖敏;邓源清;王欣;陈染岐;

    随着城市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机遇,许多旧工业建筑处于闲置状态,亟需引入绿色建筑理念,使旧工业建筑焕发新生。以长沙市肉联厂为例,从室外环境改善、厂房空间与环境优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废弃物处理及循环利用等方面入手,进行绿色改造设计,并用ENVI-met软件计算对比长沙市肉联厂改造设计前后的风环境和热环境,对绿色改造设计成效进行验证,探索适宜长沙市的旧工业建筑绿色改造设计策略。

    2025年06期 No.290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 多元化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活化研究——以澳门益隆炮竹厂为例

    郭畅;马淑菡;

    文章以澳门益隆炮竹厂为例,运用历史文献、现场测绘与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该工业遗产的历史脉络,并系统总结了其在功能转型、生态保护和文化价值挖掘等方面的活化策略。此外,文章还对益隆炮竹厂的运营现状进行了评估,探讨了其活化效果,旨在为澳门乃至其他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提供参考和启示,探索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的发展潜能与创新路径。

    2025年06期 No.290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 黄石市矿冶工业建筑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王红英;左艳琳;

    探索矿冶工业建筑遗产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探索具有特色的黄石市矿冶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和现实发展需要。研究发现:从时空分布来看,遗产呈现出时间跨度大,历史延续较强、阶段特征突出的特点,整体呈现“两片区—多散点”的格局,且两片区形成T型分布。从影响因素来看,遗产的分布也会受到自然、历史、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反映出人地关系持续变化以及黄石市矿冶工业建筑遗产格局的演变。

    2025年06期 No.290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基于空间句法的工业遗产内单位制社区公共空间分析——以“一五”规划太原工业遗产为例

    翟雅珂;康峰;张子博;

    工业遗产社区不仅作为城市工业发展史的实物见证,也是城市文脉传承的关键载体,对于构建城市工业文化景观、维护工业历史记忆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太原市“一五”规划时期工业遗产内单位制社区的公共空间进行深入分析,利用空间句法理论,系统梳理此类社区的空间形态特征。文章指出太原工业遗产社区的空间组织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模式,轴线清晰,强调公共建筑的主导地位,社区的公共空间设计有效地促进了集体生活和社区凝聚力,其空间形态特征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紧密相关。

    2025年06期 No.290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城乡设计

  • 基于情景预防理论的城市公园安全性设计研究

    李俊琳;谭敏;

    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公园城市政策推进背景下公园内犯罪频发的现象,梳理犯罪诱因及客观条件,结合情境预防理论探讨城市公园安全性设计策略。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城市公园犯罪情境分析标准的明确、犯罪在公园空间和时间选择上的规律性探讨,并以成都市内发生过犯罪案件的公园为例,揭示出城市公园内犯罪高发的空间类型及其时空共性,同时分析了现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在犯罪预防上的安全漏洞,为城市公园不同景观空间类型提出改造策略,以提升城市公园空间的安全性。

    2025年06期 No.290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 基于空间聚类的农村居民点选址影响因素自适应识别方法

    梁帅;杨莉;张学茹;彭胤;辜寄蓉;黄中杰;

    农村居民点由于长期以来缺少科学规划,形成总量大、布局散、密度低的分布特征。研究针对农村居民点的选址问题,以现状农村宅基地为空间基质,构建自适应因子识别方法,对布局影响因素的区域特征进行判别分析。发现农村居民点选址主要受到生活居住、劳动方式、交通3方面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因子组合特征不同:农业片区选址以水田、旱地与坑塘水面为主,布局多考虑耕地与水域因素;城镇片区选址以高程、坡度、科教文化服务、生活购物服务、政府机构为主,布局受公共服务对农村居民的外溢影响。研究构建的自适应驱动因子识别方法,可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点选址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025年06期 No.290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贵州地域特色景观营造探索与实践——以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为例

    罗仁明;

    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地区景观缺乏地域特色的问题,研究从景观格局、水系形态、景观硬景材料、植物景观4个方面归纳总结出贵州地域景观特点。景观格局方面以山、村、水、田形成自然山水格局;水系形态方面提炼为瀑、潭、湖、溪、涧5种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水系形态;景观硬景材料多使用各种形态的石材;植物景观方面主要营造随自然季相而变化丰富的混交林。研究从这4方面来分析贵州地域特色景观的设计方式与手法,并以贵安华为云数据中心项目实际设计为例进行探讨,为贵州城市地域特色景观营造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No.290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1K]
  • 三江并流区域民族建筑基因图谱及其适应性路线研究

    马瓅;杨涛;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是我国唯一一个全部符合世界自然遗产四项遴选标准的遗产地。文章以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建筑为对象,从民族建筑的演变过程和地域适应性机制来分析两者间的关联性,进而借用生物学的基因概念创建民族建筑基因图谱,通过识别和提取典型民居聚落的民族建筑特征,深入分析地域环境对民族建筑基因图谱的影响,建立建筑遗传机制与民族建筑基因图谱分析框架,从而构建三江并流区域民族建筑基因图谱及其适应性路线研究。旨在为认识和发掘建筑对地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建筑文化价值观对地域环境的反馈和调节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2025年06期 No.290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 聚落转型与社区再造——凤凰县易地扶贫搬迁禾库镇安置区项目实践

    姜菲菲;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重要实践,本质上是社会空间重构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迁移,更是一个涉及村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维度的社会空间实践。文章依托凤凰县易地扶贫搬迁禾库镇安置区建设项目,从“搬迁居民”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满足居民的生活体验与实际需求,并探索适应于村民居住空间、经济活动、心理状态等变化路径的规划策略,在社区再造和重建过程中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法,以期更好地引导村民融入新的社区生活。

    2025年06期 No.290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建筑设计

  • 建筑光线设计中导光棒焦散的应用研究

    许哲嘉;黄皓山;杨晓波;张桂玲;

    焦散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光学现象,在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圣皮埃尔教堂中曾得到精彩应用,但其规律和在建筑光线设计中的应用仍待总结。经由光学分析,光线在经过导光棒时以反射的形式传播,据此可得圆柱形导光棒焦散以近似光圆锥形式投射的基本规律,但实际设计中大量导光棒的焦散效果预判则更为复杂。数值模拟和实体模型验证是建筑设计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对于它们在导光棒焦散光线设计上的运用,可以通过光线追踪、几何计算、试样验证、缩尺模型等方法进行。运用这4种方法,以一个项目案例的设计过程为例,探讨并总结了导光棒焦散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中需考虑的影响因素。

    2025年06期 No.290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 数字化语境下的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

    郜爽;李彦鹏;

    文章详细探讨了建筑结构一体化的历史演变、数字化语境下的定义以及实践案例分析,强调了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紧密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通过使用数字化工具,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能够更快速、准确地实现抽象概念具体化,加速设计流程并提高设计决策的准确性。未来,数字化技术和参数化设计方法将继续推动建筑结构一体化的发展,但同时也需要解决技术、管理挑战以及数字化技术普及程度不均等问题。文章有助于促进对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理念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2025年06期 No.290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 智能建造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路径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王作伟;刘广宇;曹佳;杨平;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文章聚焦智能建造产业,以长沙市为实践案例,系统分析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行动路径,提出“产业需求导向、政行企校协同”的建设框架。通过归纳长沙市在联席会议制度、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为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及企业提供“产教一体、市域联动”的实践经验,助力建筑业智能化转型与人才供给侧改革。

    2025年06期 No.290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 新时代中小学校建筑色彩特征及设计方法研究

    周曦;汤尧;夏芸;

    进入新时代,我国中小学校园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建成了很多优秀的工程。色彩是中小学校建筑设计中极为常见也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研究以长三角地区近年来新建设的小学、初中及九年一贯制学校为研究对象,遴选100余个优秀工程案例。选用孟塞尔色彩体系,采用科学的色彩调查取样方法量化分析各校园建筑的色彩。从色彩构成、色彩搭配、材质与色彩关系几个方面统计归纳出中小学校建筑的色彩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校建筑色彩的设计原则,并结合调研案例的数据库给出了中小学校建筑色彩参考色谱及色彩搭配方案,为中小学校建筑的色彩设计提供数据支撑与参考。

    2025年06期 No.290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 基于换气效率模拟评估的上海农房户型设计优化策略

    李劭雄;

    为整体提高上海农房绿色可持续水平,研究面向该地区农房集中安置的“上楼”模式,选择样本户型为研究对象,以换气效率和室内空气龄为具体的评价指标,进行基于计算机仿真的客观描述和数据统计分析。考察了选定平面方案室内自然通风状态,论证了代表性设计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和显著规律。关于农房户型自然新风专业知识考察目的在于将实践中所积累的生态理论可视化、可实施化,为设计师提供前期方案阶段的比选依据与优化策略,同时为后续参与制定绿色农房技术框架提供可借鉴的补充性研究素材。

    2025年06期 No.290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9K]
  • 基于平急两用要求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策略——以永零高速零陵古城服务区为例

    王珏;石东浩;

    “平急两用”旨在将日常功能与应急管理相融合,构建既能满足平时需求又能迅速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体系,起源于对公共卫生和传染病事件的应对策略。服务区作为连接各地的高速公路集散服务场所,通过既有功能设施的灵活转换,对于应对突发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零陵古城服务区为例,结合交旅融合、路衍经济的需求,从路径、功能、场所、空间等方面分析了高速公路服务区平急两用的要素,提出了通达、融合、转换、可持续的设计策略,探索了通过优化公共资源来增强交通网络韧性、提升区位应急响应能力、促进路地协调发展的思路。

    2025年06期 No.290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4K]
  • 与古为新——建构文化视角下的合肥园博会长沙园见V轩设计

    蔡肇奇;黎恒源;刘诚;夏晨曦;

    设计以建构文化为切入点,围绕合肥园博会长沙园“与古为新”的主题展开。其核心“V”型展翅主立面通过现代科技与媒体艺术的融合,塑造了“传世融媒”的时代精神。文章以长沙园见V轩为研究对象,基于戈特弗里德·森佩尔的建筑四要素理论,以半弧形独立造型为单元原型,从长沙传统建筑空间类型学出发,分别通过轩廊型空间(轻质围合表面)、聚焦型空间(构架/屋面)、内化型空间(壁炉)、叠错型空间(基座)回应森佩尔的四要素。建筑以均质漂浮的姿态柔化边界,融入环境,同时满足快速建造需求。材料选择上强调传统手法的现代转译,为当代建筑师在传统园林现代化转译中提供方法论启示。

    2025年06期 No.290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7K]
  • 城市建设全生命周期工程档案的归集与利用

    谭沙;

    工程档案是与建设过程同步形成、能真实反映工程建设情况的各类有效载体的总和。随着城市建设数字化发展,城建档案需要最大限度服务于城市运维,助力实现城市数字化。文章采用问卷调查、调研走访及查阅相关文献等方式,发现城建档案管理全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提高城建档案归集质量和提升利用水平的方法。现行城建档案管理多套标准并行却方法不一致,存在重视程度、经费人员保障、执法力度、政策宣贯力度不足等主要问题。通过梳理城建档案管理全流程的提质提标以提升城建档案管理利用水平。

    2025年06期 No.290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 智能建造技术驱动质保期与维修资金高效衔接机制

    涂倩倩;

    文章探讨智能建造技术背景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期与维修资金启动间的高效衔接机制。选取湖南省长沙、湘潭等地典型案例,结合文献研究、制度分析与工程实践,归纳管理制度、技术路径与资金机制的互动关系。构建了动态责任界定—流程智慧化—应急资金兜底一体化机制,融合BIM、物联网、光纤监测与智能合约,提升了责任认定效率、维修响应速度与资金调度灵活性。湖南经验展示了智能建造赋能下的质保与维修联动机制创新,对全国建筑质量治理与资金管理具有示范与推广价值。

    2025年06期 No.290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建筑教育

  • 探讨“建筑+”多专业分级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屈万英;王黎;周百灵;徐虹;邵俊;

    随着经济转型和科技变革,建筑类专业正经历从传统模式向多专业协同创新、工程实践与应用创新转变。面对师资、创新平台资源等方面的不足,文章探讨以“建筑+”为核心的多专业分级协同育人模式并提出了新的解决策略:结合校内优势专业,构建多专业+分级协同。“分级协同”即“基础—专业—综合—创新”4层级协同创新平台,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为协同平台赋能,多专业协同联动,实现“知识聚合、智理融合,过程耦合,珠联璧合”。“建筑+”多专业分级协同尚处于探索阶段,构建开放合作、资源共享、深度协同、智能服务和持续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可打破传统壁垒,整合优势资源,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持。

    2025年06期 No.290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 建筑设计融合翻转课堂在建筑安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蒙慧玲;

    为了提高对建筑安全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建筑安全课程的教学采用在翻转课堂环节将建筑设计任务与建筑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以建筑安全课程的授课内容为主线,在翻转课堂的准备与互动环节中融入建筑设计任务要求,将建筑安全课程的基本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灵活应用作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把理论结合设计的应用能力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和理论结合设计的应用能力,达到将基础理论与设计课程相结合、提高综合教学质量的目的。该教学模式表现出良好的教学成效,可在其他类似理论与设计相结合的教学中推广。

    2025年06期 No.290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建筑史论

  • 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何璐西;

    建筑装饰是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研究中重要的主体之一,复杂且多路径的传播模式让岭南地区建筑装饰表现出跨文化和地域性多元融合特征。文章基于知识图谱方法对近代岭南建筑装饰文化研究数据进行大规模集成知识信息挖掘,以现有“岭南建筑装饰”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展示近代岭南建筑装饰总体研究。利用Cite Space建立相关文献的可视化知识图谱,揭示其演化特点和现实意义,以此准确把握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的研究方向和热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并为岭南建筑装饰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6期 No.290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 明孝陵砖石建筑的勘察及其病害分析

    孙璨;高静蔚;王苏豫;付显龙;

    我国砖石建筑历史悠久,尤其明朝时期砖石在建筑中的使用更加广泛。目前,我国的古建筑保护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文章旨在研究如何有效保护砖石建筑本体并展现其历史价值。以南京明孝陵中3处重要砖石类建筑为例,通过测绘、对比发现:(1)同一时期的砖石建筑病害较多样;(2)加顶保护能有效缓解部分建筑构件的损坏进程;(3)大部分砖石建筑没能得到及时保护,仍存在多种病害侵蚀;(4)现阶段的保护措施处于实践阶段,需要时间的检验。同时,分析其病害情况并对既有保护措施的成效进行探讨,为砖石建筑的保护提供新思路。

    2025年06期 No.290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 太平山房祠堂建筑遗产价值解读与传承

    牛婷婷;盛思泉;孙静;

    皖南地区大小各异的古祠堂是我国乡村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种重要类型,其独有的文化特征,在古民居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以池州市青阳县的太平山房祠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建筑遗产价值相关理论与概念的梳理,建构适宜于研究对象的建筑遗产理论逻辑框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保护策略。以期能够以点带面地为同类型的古建保护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同时提高村落中的居民、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大众对祠堂建筑的理解与认知,为当地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2025年06期 No.290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报道

  • “为湖湘而设计”系列论坛第二场暨“2025麓山设计论坛湖南大学设计周活动”成功举办

    <正>6月13日,“为湖湘而设计”系列论坛第二场暨“2025麓山设计论坛湖南大学设计周活动”在湖南长沙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由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倾力打造。《城市环境设计》(UED)、《中外建筑》和凡益工作室提供媒体支持。论坛采取双会场联动模式,主题演讲、品谈会分别在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及舍·后湖当代建筑文化中心展开。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汪刘英、刘大为和王欣分别担任活动主持。

    2025年06期 No.290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 刊首语

    许建和;

    <正>旧工业建筑包括厂房、仓库、铁路、矿山、运河等遗址与工业景观,是城市工业文明的见证,也是承载着一代人生产记忆与社会变迁的文化符号。自20世纪中叶起,我国大规模推进工业化建设,形成了以煤炭、钢铁、纺织、电力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这一时期的工业场所大量分布于城市腹地或郊区节点,深刻影响了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如今,随着产业外迁、土地更新、生态转型,这些遗存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们既是城市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也为城市空间再利用提供了可贵资源。

    2025年06期 No.290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 住建情·湟中行

    <正>湟中,带你打开青藏高原的文化长卷湟中,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青海东部的广袤大地上。它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的美誉,更以青藏旅游黄金驿站之姿,在西北秘境的版图上绽放耀眼光芒。踏入湟中,仿佛走进了非遗文化的宝藏王国。“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的酥油花,在匠人们的指尖呈现出佛国盛景;加牙藏毯编织着游牧民族的生命图腾;堆绣则以针线为笔,勾勒出信仰的华章,这些非遗瑰宝在此闪耀着熠熠光辉,让人们的每一次驻足都能触摸到文化的温度。湟中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为游客提供了多元丰富的旅游体验。

    2025年06期 No.290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 江宁大数据中心:自然“生长”出来的建筑

    <正>~~

    2025年06期 No.290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