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期刊名称:中外建筑(月刊)
创办日期:1995年10月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办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
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
电话:0731-84160847、0731-84117537
Email:c-oa@vip.sina.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3-1255/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8-0422
基于边缘空间测度的高校校园校城融合评价机制与优化设计策略
高友春;李翔宇;王彩君;王诗琪;大学校园秋季室外景观环境对积极情绪的影响
刘浩男;杨玮葳;王诗琪;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的高校校园旅游路线规划方法研究
马源鸿;梁森淏;付本臣;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城市滨水空间意象研究——以开封宋都水系工程为例
周向阳;李丽;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健康适宜性评价——以成都市中优社区为例
李雨露;刘千黛;张继刚;基于智慧城市视角下商业性生活街道改造设计研究——以武汉市雪松路为例
孟亚轩;刘杰成;内蒙古地区兵团小镇建筑类型及改造策略研究——以牧羊海牧场为例
王磊;杨船申;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以来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了大量具有时代特点和地方特点的建筑。本文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牧羊海牧场建筑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对牧羊海地区建筑遗产进行多角度深析。通过总结其现存建筑类型和建筑风格,来重塑其历史文脉。同时本文针对其中五座经自治区评定的历史建筑进行详细的勘测,通过数字化测绘技术获得详细技术资料,分析现状情况,提出修缮意见,以探索兵团建筑修缮改造的方法,为内蒙古地区其他兵团小镇历史建筑更新保护提供思路。
基于POE的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康复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呼和浩特市福康老年公寓为例
博彦;方旭艳;本研究基于POE使用后评价理论,以呼和浩特市医养结合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其医疗康复空间进行系统化评估与优化设计研究。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构建了包含物理环境、功能性能和行为环境三个维度的评价体系,识别了当前医疗康复空间在功能布局、设施配置和环境品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从空间布局优化、功能配置完善和环境品质提升三个层面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并在选取机构进行优化设计。希望优化后的医疗康复空间在使用效率、环境满意度等方面取得显著提升,为呼和浩特市医养结合机构的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基于多源数据与ANP网络分析法的历史文化村镇景观评价——以福州市林浦村为例
董小松;任维;陈晓雅;如何构建新数据环境下历史文化村镇景观评价体系,为多学科关注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充分考量历史文化村镇景观元素之间的动态关联,基于多源数据,综合ANP网络分析法、大模型分析等,创新历史文化村镇景观评价体系。以福州市林浦村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景观评价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34个二级指标构成。2)林浦村综合评分为3.317(良好)。一级指标评分上,景观资源(4.644)>景观感知(4.395)>历史文化底蕴(3.018)>建成环境(2.800)>景观活力(2.025)。3)从加强历史文化底蕴保护、优化景观资源配置、提升建成环境品质、发掘景观活力潜能、丰富景观感知维度5个方面,探讨了林浦村保护与发展策略。本研究为历史文化村镇的景观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工具。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提取体系的研究热点、演进及展望
马淑颖;黄愉皓;景观基因是传统聚落自然与文化特征的核心元素,其识别提取体系对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挖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在体系化与标准化方面仍存在不足。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2003—2024年173篇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借助CiteSpace与VOSviewer以揭示研究热点、演变与展望。结果表明:1)研究关注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识别方法及空间核心特征提取。2)识别提取体系的研究进程历经景观基因理论发展、识别提取体系构建、聚落空间规律探析、基因数字应用扩展四个阶段。3)未来研究需构建系统化的数据模型以提升识别与提取的效率。本研究规范了景观基因识别提取路径与分类方法,为体系化研究与后续量化模型构建提供框架支持。
浅析地域适宜性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王亚鑫;莫敷建;杨禛;潘振皓;伏虎;继承并发扬地域建筑气候适宜性的设计方法,是本土绿色建筑教育的重要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为了突出地域特征,往往局限于对地域建筑形式的模仿层面,落地性差。本文立足艺术类院校绿色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际,面向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城市设计相关专业需求,通过地域性低碳技术与设计的融合,课内教学与专业竞赛的结合,探索了湿热气候下地域性绿色建筑设计方向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
田园综合体理论探索及发展实践
杨柳;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与挑战,通过思考乡村发展中的优势资源与缺陷,深入研究国内外乡村发展的实践成果,发现乡村发展最重要的是三产间的联动,提出当下中国乡村需要发展产业综合体,进而提出乡村旅游的升级版模式——田园综合体。文中详细分析田园综合体的概念,价值,三产关系及运作模式,同时结合自身参与的无锡阳山田园综合体项目实践,总结设计项目过程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佐证田园综合体在国内发展的优势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试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创造
何小娥,阮雷虹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城市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特色风貌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本文首先通过对城市特色危机”问题的剖析,指出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视是创造城市特色的关键;然后详细探讨了城市特色的形成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最后以北京为例,指出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发展及应用探讨
施卫红;本文回顾了城市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综合管廊的特点、实施的主要困难,结合案例重点探讨了地下综合管廊的适建区域,特别强调梳理穿越地块110千伏及以上高压线路,可大大缓解高压走廊占用大量地上空间资源、影响环境景观的问题,同时将地块梳理获得的土地资源资金补贴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便于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施。
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
张亚萍,张建林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为老年人设计户外活动空间成为景观设计师的又一重大责任。通过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分析,对老年人的活动进行分类,总结出为老年人设计户外活动空间的原则,进而提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应设计的内容、要求及绿化设计、硬质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田园综合体理论探索及发展实践
杨柳;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与挑战,通过思考乡村发展中的优势资源与缺陷,深入研究国内外乡村发展的实践成果,发现乡村发展最重要的是三产间的联动,提出当下中国乡村需要发展产业综合体,进而提出乡村旅游的升级版模式——田园综合体。文中详细分析田园综合体的概念,价值,三产关系及运作模式,同时结合自身参与的无锡阳山田园综合体项目实践,总结设计项目过程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佐证田园综合体在国内发展的优势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发展及应用探讨
施卫红;本文回顾了城市综合管廊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综合管廊的特点、实施的主要困难,结合案例重点探讨了地下综合管廊的适建区域,特别强调梳理穿越地块110千伏及以上高压线路,可大大缓解高压走廊占用大量地上空间资源、影响环境景观的问题,同时将地块梳理获得的土地资源资金补贴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便于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施。
装配式建筑节点连接方式研究综述
吴迪;对比了装配式建筑与现浇混凝土建筑的优劣,总结了装配式结构结点所有连接方法的种类,并阐述了国内外装配式建筑节点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研究现状,探讨了有待继续研究的关键问题和发展方向。
经典重温:贝聿铭大师建筑创作思想浅析——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谢俊;通过丰富的图例,从场所精神、创新、细节等方面对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各阶段设计成果的对比分析,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探究了先生的创作思想和历程,并结合建筑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空间、造型、园林等方面分析作品,分享大师成熟的设计思想和高超的设计技巧。
“建筑诗哲”路易斯·康作品中的类型学思想探析
冯骥千;胡璇;以建筑类型学思想为切入点解析路易斯·康经典建筑作品,结合实例分析路易斯·康作品从类型选择到类型转换的过程。归纳出康作品中所采用的"元语言",及他如何用这套"元语言"去构造具体的建筑作品。然后用类型学观点将康作品的"空间模式"分为四类,并具体分析。最后运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将路易斯·康的建筑作品从城市的尺度、建筑的尺度和细部构造三个方面较系统地进行了分析。